查拳
1985年12月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張文廣主編的《中國查拳》和1995年10 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文廣的《中國查拳典型器械套路》是張文廣 對査拳技術體系的整理匯編,只是前者對查拳體系的介紹更為全面系統(tǒng)和完善, 而后者則側重于查拳門中的典型器械套路及其演練。
三皇炮捶拳
1988年9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張凱編《炮捶短拳》,介紹了三皇炮捶拳中 的炮捶短拳的套路體系。2005年3月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國術叢書”第 五輯中張成仁等的《宋氏三皇炮捶拳》,系統(tǒng)介紹了該拳種的傳承、理論、技法,“整 理、收編了宋氏三皇炮捶拳瀕臨失傳的套路”,“填補了宋氏三皇炮捶拳缺少系統(tǒng) 文字記載的空白”。
戮腳
1983年8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武術叢書”中由劉景山演述的《戳 腳》,全書共分三編,概述了戳腳的歷史源流、基本技術、武趟子九套和文趟子九套 套路并附錄戳腳拳論13篇及馮克善小傳、劉觀瀾碑照等。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年2月出版的門惠豐編著《戳腳(簡化綜合套路)》介紹了作者以吳斌樓在北京傳授 的戳腳套路為基礎而創(chuàng)編的戳腳簡化綜合套路。金盾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 蔡景和編著的《北腿代表拳種——戳腳拳法》、2003年3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 張大為等《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和2004年6月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國 術叢書”系列第三輯中劉學勃的《戳腳匯宗》等都較全面地介紹了吳斌樓所傳的戳 腳翻子拳體系。2005年2月金盾出版社出版的蔡景和編著的《“北腿”拳中王—— 燕青翻子》則介紹了戳腳翻子的經(jīng)典套路——燕青翻子的拳種概述和十八趟連環(huán) 套路。
16.太極拳
1989年4月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周稔豐編著的《氣功太極拳》,從健身的角 度出發(fā),著重強調了意念和導引在太極拳練習中的作用。1999年9月北京體育大 學出版社出版的李暉的《太極拳學堂——圖解太極十三勢》,詳盡介紹了五功八法 和太極拳套路的合理練法,而且還體現(xiàn)了心理訓練與太極拳練習相結合的內(nèi)容,這是該書的一個特色。2002年1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李德印的《太極功 夫扇》,介紹的是北京市老年體協(xié)為積極支持北京市申辦2〇〇8年奧運會,大力開 展中老年健身活動,于新世紀初組織創(chuàng)編的太極拳新套路。人民體育出版社在其 1999年2月出版的余功?!毒x太極拳辭典》基礎上于2006年丨月出版的余功保 的《中國太極拳辭典》,是一部比較完備的太極拳工具書,該書在原有1377個條目 的基礎上新增條目1000多條,全書目錄根據(jù)漢語拼音順序檢索,其中有與近、現(xiàn) 代重大太極拳活動相關的內(nèi)容。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田金龍的 《太極推手人門與提高——名師出高徒叢書之八》,是作者多年推手實踐經(jīng)驗的總 結,也是關于太極推手的專門著作。1993年9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鄭展編著 的《太極拳——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保健的瑰寶》從養(yǎng)生保健的角度對太極進行了介紹。 2003年2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莊建國等主編的《88式太極拳及其防身 應用》,在介紹88式太極拳套路的基礎上列舉了各單式動作的實戰(zhàn)用法。1996年 10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建華等編著的《太極拳太極劍學練50問》以 問答釋疑的形式介紹了太極拳太極劍學習和練習方面的基本知識。1992年8月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劉光鼎的《太極拳術——理論與實踐》是作者在其1980年由上 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極拳架與推手》基礎上的修改、補充版,是作者練功 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2003年3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太極拳名家名著 叢書》,可謂是囊括了國家規(guī)定太極拳和中國各大太極拳流派的主要代表著作,基 本上全面地概括和反映了當前太極拳各大流派的體系風貌。2004年6月北京體 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楊麗主編的《太極拳辭典》,共收錄條目832條,按源流、套 路、拳理、基本技術、拳架、人物、著作等分為九大類,并附錄有各種太極拳競賽規(guī) 則和條目漢語拼音索引等,其一般資料截止于2000年,個別資料截止于2004年。 由于太極拳的相關出版物實在太多,本文僅暫列出以上部分,至于武禹襄等以前 的太極拳名家的經(jīng)典著作,因為實在太過詳熟,故基本沒有涉及,另外部分涉及資 料,擬在論文參考文獻部分列出。
尤為令人高興的是,河北省挖掘整理小組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河北武 術史》以及1991年6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滄州武術志編委會編纂的《滄州武 術志》,是從整體上對河北武術和滄州武術進行描述、研究的僅見的武術著作,雖 然二者還基本上都是挖掘整理式的資料形式,沒有對于河北武術和滄州武術進行 深一層的文化總體闡釋,但它們已經(jīng)成為河北武術文化的研究經(jīng)典,而且也給后 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由于這二者都是當時國家組織的大規(guī)模挖 掘整理的優(yōu)秀成果,應該說具有較為權威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故本書的一些資料 也以此為參考。
相關博士論文
上海體院2003年6月通過答辯的李志明博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孫祿堂拳學 的身心教育觀》是關于孫祿堂武學體系的專門研究;劉靜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太極拳 健身理論論繹——健身思想和健身機制探》以及20〇4年6月通過答辯的姜娟博 士的畢業(yè)論文《太極拳健身技理及其科學基礎》則同是從現(xiàn)代科學視野下的關于 太極拳健身理論的闡釋,也皆為與本書較為相關的太極拳參考資料。上海體院 2〇〇4年6月通過答辯的盧東鎬博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20世紀創(chuàng)新拳學體系的相 關研究》針對孫祿堂、王薌齋、馬鳳圖、李小龍四人的拳學體系進行了相關研究,其 中的前三者都是河北武術文化體系中的代表人物。
進人20世紀以來,《中華武術》雜志曾經(jīng)隆重推出了“中華武術名拳探訪工 程”系列,對于中華武術的各種名拳種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權威整理,本書的相關研 究也將以此為理論依據(jù)e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導師郭志禹先生的開拓與引導 下,興起于上海體育學院的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方向在經(jīng)過持續(xù)經(jīng)年的探索與鉆研 歷程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處開花,取得了系列博士論文的研究成果積累,無形中也構成 了當代武術發(fā)展的一個亮點。從韓雪師姐的《中州武術文化研究》到陳振勇師兄 的《巴蜀武術文化研究》,從丁麗萍師姐的《吳越武術文化研究》到郭守靖師兄的 《齊魯武術文化研究》,從張勝利師弟的《隴右武術文化研究》到王家忠?guī)煹艿摹肚G 楚武術文化研究》,從李濟遠、徐烈?guī)煹艿摹稁X南武術文化研究》、《關東武術文化研 究》到杜舒書師弟的《秦晉武術文化研究》,,從郭振華、張銀行師弟的《滇黔武術文 化研究》、《閩臺武術文化研究》到田海軍、王明偉師弟的《漠南武術文化研究》、《青 藏武術文化研究》,以及劉祥友師弟的《新疆武術文化研究》等,關于地域武術文化 研究的現(xiàn)有、在研成果蔚為大觀,多姿多彩,也算不負導師郭志禹先生和眾位師 兄、師姐、師弟們的含辛茹苦。想當初,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方向面對的質疑和壓力 是何等情景,如今,往昔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的印證和記憶。
近年來人們對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的關注日益加深,以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為主 題的相關國家級社科項目的接二連三立項便是一種有力的證明,人民體育出版社 出版的一套地域武術叢書也同樣富有說服力,本書正是從地域武術文化的范疇出 發(fā),對于河北大地的武術文化進行相關總結與演繹。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多 種因緣的際會,本書是在我2005—2008年期間完成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 因時間倉促,本書尚有諸多不足。請方家指正。
三、寫作思路
正如上文所述,作為燕趙地域的主體,河北武術文化首先是在燕趙地域內(nèi)產(chǎn) 生的一種地域武術文化。燕趙地域的主體是南至黃河,東臨大海,西抵太行山,北 以燕山山脈為界這樣的一個四至范圍,大體上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天津地 區(qū),所以,本文的研究對象也指盡可能除去北京、天津地區(qū)以外的在燕趙地域內(nèi)發(fā) 生、存在的武術文化。地域界定以現(xiàn)代河北省的行政區(qū)劃范圍為主體,適當兼顧
歷史上河北的區(qū)域變遷和時空交錯、內(nèi)涵迭加等因素。
本書從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文化視角人手,參考文化、武術文化等基本概念,聯(lián)系 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的產(chǎn)生背景,以河北武術文化的形成、演變過程和當今時代發(fā) 展大環(huán)境中河北武術文化的辯證繼承與積極發(fā)展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從獨特資源、 內(nèi)在特征、文化優(yōu)勢等方面解讀河北武術的綜合文化內(nèi)涵,力圖從新時期中國武 術文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從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義上深入發(fā)掘和精心梳理河北武 術文化的優(yōu)秀價值傳統(tǒng),正確把握和科學詮釋河北武術文化的時代走向,繼承、弘 揚并努力探索河北武術文化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特點下的積極意義和 現(xiàn)實價值。具體思路體現(xiàn)如下:
第一,從構成武術文化的三個層次出發(fā)對于河北武術文化進行探討,以武術 技術為載體,在武術技術的梳理和再現(xiàn)中發(fā)掘河北武術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從武術 內(nèi)部各要素之間以及武術與其他文化類型的相互聯(lián)系中探討河北武術文化的全 面內(nèi)涵,力圖從河北地域內(nèi)的武術文化以及河北武術文化與其他地域武術文化的 相互影響等方面來把握河北武術文化的發(fā)展,進而探尋和闡述其在中華武術文化 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顯著影響。
第二,通過對構成河北武術體系的不同類型拳種特性進行歸納,從中提煉出 河北武術文化的整體特征,進而探討河北武術文化精神內(nèi)涵及其新時期的繼承、 弘揚??紤]到河北武術在中華武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的現(xiàn)實狀況,本書設計 了拳種的個案研究和武術之鄉(xiāng)的個案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另外,為了不重復 現(xiàn)有武術著作的濃厚技術特征,本書也不以技術的分析和圖示為主要方向。
第三,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肯定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 地位,從一般武術人和著名武術家的綜合研究中探討武術文化的發(fā)展,是本書的 一種研究思路,同時也是關于武術研究的一種建設性嘗試。
第四,在充分收集材料、反復用心考證以及分門別類地進行個案研究基礎上 重視整體的、宏觀的研究。由于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挖掘整理”工作中,河 北省挖整工作小組已經(jīng)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因此本書不是對現(xiàn)存河北武術歷 史的挖掘與整理,而是以此為基石,著重突出“挖整基礎之上的提煉與拓展”的研 究特點。
第五,河北古稱燕趙大地,因此,本書從燕趙地域所包括的當代河北省、北京 和天津這三個基本單位的歷史聯(lián)系和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嘗試以河北武術為主以京津 地區(qū)為輔,進行相關武術文化研究。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傳統(tǒng)的影響,河北武術與 京津地域形成了一種特殊而持久的文化聯(lián)系,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 形態(tài)與文化場景顯然是難以通過現(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來主觀劃分的,這種情形也勢必 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相應武術文化主體的整體性與完整性。所以,本書唯有盡可 能地區(qū)分當代行政區(qū)劃下的河北武術與京津地區(qū)的相關內(nèi)容,之前的河北武術文
化也盡量從燕趙地域的歷史傳統(tǒng)出發(fā)自然回歸于燕趙武術的本來面目。
本書采用的相關研究方法概括如下:
第一,系統(tǒng)方法。
把河北武術文化看作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從宏觀視野中追溯河北武術文化歷史 演進的縱向軌跡,聯(lián)系與其密切相關的種種自然及人文因素,從各文化子系統(tǒng)的 橫向交融與影響中全面把握其廣博內(nèi)涵并進而提煉其整體特征。
第二,文獻資料法。
充分利用圖書館與網(wǎng)絡信息,廣泛查閱與河北武術文化有關的各種資料。筆 者查閱了 1950年以來的各種體育類期刊,收集了 1994一2006年中國期刊網(wǎng)上的 相關文獻,參考了上海體育學院現(xiàn)有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博士畢業(yè)論文,復印或拍攝 了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現(xiàn)有的種種相關資 料以及若干民間武林人士個人珍藏的典籍等。
第三,問卷調查法和專家訪談法。
針對河北武術文化的概念及內(nèi)涵進行了相關專家問卷調查與訪談。充分利 用河北省邯鄲市舉辦的“紀念簡化太極拳推廣五十周年暨2006國際太極拳交流 大會”、2006年鄭州“第2屆世界傳統(tǒng)武術節(jié)論文報告會”等為契機,借與會之際 向部分學者、專家進行了問卷發(fā)放和相關調研,并對大部分發(fā)放問卷進行了當場 回收。在預調研及調研的過程中,先后對北京、天津、滄州、石家莊等地的部分武 術人士進行了專家訪談。充分利用上海體育學院在國內(nèi)武術領域的高水準平臺 及其綜合影響,積極向相關專家進行了專門咨詢和求教。在博士畢業(yè)至今的5年 時間里,一直注意利用接觸各方人士之機收集本書相關內(nèi)容。
第四,個案分析法。
從客觀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限于篇幅,本書主要選取了其中的八卦掌、形意拳、 大成拳三個拳種分別作為河北武術本土拳種、外來拳種和新興拳種的代表進行個 案研究。在本書的相關部分則重點以太極拳、八極拳和劈掛拳作為河北武術傳播 和交融研究的個案。從河北是當代國內(nèi)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的現(xiàn)實特點出發(fā),又設計 了以滄州武術為個案的武術之鄉(xiāng)研究內(nèi)容,并以八極拳作為滄州武術的代表拳 種,對其現(xiàn)代發(fā)展進行了研究、探討。基于篇幅,在個案分析的基礎上,本書還選 取了若干較有影響的拳種及其代表性傳人進行簡要介紹,力求以點帶面、點面結 合地展示河北武術流派的概貌和風采。
第五,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與普遍聯(lián)系觀點是本書的方法論指導,同時也 是本書研究內(nèi)容設計的宏觀理論指南。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引導之 下,本書從河北武術的燕趙地域屬性出發(fā),重點對河北武術的歷史演進軌跡、傳統(tǒng) 文化精神、突出武術拳種、代表歷史人物等進行相應描述與闡釋。
瀏覽1,7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