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作為一項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受到黨和政府 的關懷重視。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北京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倡導發(fā) 展武術,把武術提到了新中國體育工作的議事日程。1952年6月10日,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毛澤東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二屆代表大會寫了“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 人民體質”的題詞,給新中國的體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丨952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 會(簡稱“國家體委)成立后,把武術列為推廣項目,并設置了民族形式體育研究會, 1958年9月19一22日成立了中國武術協(xié)會,主席李夢華,由河北滄州人——著名 武術家王子平等擔任副主席。
一、飛速發(fā)展的繁榮氣象
(一)社會武術的蓬勃發(fā)展
伴隨著新中國日新月異的嶄新面貌,河北武術也表現(xiàn)出飛速發(fā)展的蓬勃局 面。在五十年代末的武術之鄉(xiāng)河北地區(qū),群眾性的武術活動發(fā)展迅猛,武術得到 了廣泛的普及,僅滄州市就發(fā)展了 70多個武術活動的點、站。保定市成立了群眾 武術研究會。衡水地區(qū)的深縣、安平、武強、饒陽四個縣還相繼成立了 7處群眾武 術骨干培訓站。為了加強對太極拳的研究和推廣,原河北省體委還專門抽調太極 拳傳人楊振基等武術家到各機關單位任教,有力地促進了武術的開展。在群眾性 武術開展的基礎上,1958年河北省各個地市也相繼建立了 11所武術業(yè)余體校班, 其中滄州2所,邢臺1所,保定I所,南宮縣1所,徐水縣1所,還有基層自辦的5 所等,其主要任務是培訓骨干和開展系統(tǒng)訓練。1960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的成 員中,就有河北安新人鄭懷賢等武林宿將,他們在向國外介紹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的同時,也增進了與各國人民的友誼。在“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和“推陳 出新”的指示下,密切配合國家體委關于對武術整頓影響的方針,河北大地上又積 極進行了對于武術“去粗存真,剔除糟粕”的整理工作,保證了河北武術在正確的 方向指引下穩(wěn)步發(fā)展。例如,原河北省體委對河北省武術的整頓工作進行了全面 的部署,于1960—1963年先后三次與滄州地市體委一道對該地市的武術門派間 的問題以及武術中的宗派、封建迷信東西進行了重建調查和解決,并以此為經驗, 于1963年底召開了經驗交流會,加強了對武術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打破了 門戶之見,增進了武術界的團結,消除了一些違反科學、有礙健康的練武方法,使 武術真正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一個重要體育項目。
“文革”十年動亂,河北武術同樣備受摧殘。武術被稱之“四舊”,多名老拳師 慘遭揪斗,甚至被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屆三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河北武術進人了一個新的繁榮昌盛階段。各地市紛紛成立了一批專門培訓武術人才的業(yè)余體 校;河北省也于丨979年成立了全省群眾性的武術組織——河北武術協(xié)會,以及各 地市的武術協(xié)會,加強了對群眾性武術活動的組織與領導,密切了與各老武術拳 師的聯(lián)系,同時還建立了每年一次全省武術比賽的競賽制度。據(jù)1983年河北武 術挖整小組對全省武術的調查統(tǒng)計,“河北省各地市縣的武術館、團、社共有194 個。參加武術系統(tǒng)訓練的有26349人。其中武術館、團、社及訓練人數(shù)為邯鄲市 8個,825人;邢臺地區(qū)18個,2088人,邢臺市6個,1779人;石家莊地區(qū)14個,727 人,石家莊7個,2809人;保定地區(qū)44個,5821人;保定市7個,365人;唐山市3 個,773人;滄州地區(qū)丨2個2173人,滄州市46個,1292人;衡水地區(qū)26個,1648 人。滄州地區(qū)僅學生習武的就達10余萬人,習武點有百余處;永年縣500多個村 鎮(zhèn)中,300多個有武術活動。邯鄲大名縣僅城南關即有把式房19處;雄縣17個鄉(xiāng) 中,有12個鄉(xiāng)常年開展武術活動;保定高陽縣180個村,有40多個練武場,經常 練武者達2000多人。石家莊、保定、邯鄲等地市,每逢寒暑假還舉辦學生習武的 輔導站、學習班等。充分展示了武術在河北城鄉(xiāng)的普及和廣泛的群眾性。當代河 北省有60歲以上的武術老拳師,約計350多人。其分布情況和習練的主要拳種 簡介如下:唐山市,29人;秦皇島市1人;邯鄲地區(qū)46人;邢臺地區(qū)22人;衡水地 區(qū)32人;保定地區(qū)40人;張家口地區(qū)3人;承德地區(qū)1人;滄州地區(qū)55人;廊坊 地區(qū)15人。1981年8月在新疆舉行的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上,孟村回民自治縣被評 為傳統(tǒng)體育先進縣。1956年10月26日至30日,河北省第一屆人民體育檢閱大 會在保定市舉行,保定武術團表演了武術。1978年8月1日至10月28日,河北 省第五屆運動會共進行了 12個比賽項日,武術為其中之一。1979年9月8日至 11日。全省傳統(tǒng)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滄州舉行,13個地市的200多名運動員表 演了拳術、器械、技擊和氣功,并成立了河北省武術協(xié)會,南樸任武協(xié)主席。丨988 年5月,在滄州黃驊縣舉行了河北省第一屆農民運動會武術表演賽,10個地區(qū)60 多名運動員參加'①1978年以來,全省每年舉行一次武術比賽活動。自1989年 滄州舉辦第一屆“滄州武術節(jié)”以來,截至2010年,著名的“滄州武術節(jié)”已成功舉 辦了 8屆,積極推動了河北武術的發(fā)展。
(二)富有成效的挖掘、整理
1979年1月,國家體委下發(fā)了《關于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要求各級體 委努力做好該方面的工作。丨983年至1986年,在國家體委武術挖掘整理領導小 組的統(tǒng)一部署下,在各級體委武術挖整組的積極參與下,動員了全國8000余名專 職武術工作者和業(yè)余愛好者,耗資100多萬元,開展了我國武術發(fā)展史上空前的 “普查武術家底,搶救武術文化遺產”工作。經過3年努力,初步查明流傳各地的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129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編寫的各拳種理論、技術和傳播、發(fā)展的典籍《拳械錄》和《武術史志》等651萬多 字;錄制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4.5小時。為收集保存武術文物、史料所開展的 “獻拳經拳譜、獻兵械實物、獻功法技藝”的“三獻”活動,共收集了有關文獻資料 482本、古兵器392件、實物29件,豐富了武術文物資料庫,為武術挖掘、整理、繼 承、提高、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不僅如此,3年挖掘、整理武術遺產工作,還激發(fā) 了廣大武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愛國熱情,培養(yǎng)了一支業(yè)務素質好、勇于為武術事 業(yè)獻身的隊伍。這項工作,對武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這項 宏大事業(yè)中,河北省體委和武術協(xié)會,從1980年7月至1982年8月,共調查研究 32個縣、市的傳統(tǒng)武術項目。先后訪問了 77個門派拳種、武術會的234位拳師, 為其中50多人拍了照片,重點整理了戳腳、通背、八極、六合、燕青等19個拳種的 詳細材料,整理撰寫了 60萬字的河北武術拳械錄,錄制了長達6個多小時的3000 多個拳械套路技術錄相。征集拳譜、術稿200多冊,古兵器80多件,獎杯、紀念品 22件。對河北武術的源流、演變、發(fā)展的概貌,做了比較詳細的考察。在國家體 委組織的全國武術挖整“三獻”中,河北獻武術譜5本,古兵器15件。共獲二等 “雄獅獎”3個,三等“雄獅獎”7個,紀念獎10個。為了匯報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 作取得的初步成果,交流工作經驗,表揚先進,研究部署第二階段的任務,1984年 6月26日一7月4日在河北承德召開了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成果匯報會,28 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體委和13所體育學院主管武術工作的領導同志和挖掘、整 理工作人員的代表共丨61人出席了會議。大會還評選出山東、河南、河北等10個 先進單位、180名先進個人,分別給予表彰獎勵。會議結束后,展品移到北京國家 體委會議廳進行了內部展出。為總結3年來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匯報成果, 表彰在挖掘、整理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先進單位與個人,1986年3月24—28日,在 北京召開了“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匯報會”,并舉辦了“武術遺產挖掘、整理成 果展覽”,評選出河北等10個先進集體和188名先進工作者,分別給予表彰獎勵。?
迅速發(fā)展的學校武術
1958年8月,國家體委在青島召開全國體育學院院長座談會,對武術專業(yè)進 行了強調。會后,北京體育學院率先設立了武術系,接著,北京、天津的其他一些 高校以及河北體院、河北師范大學體育系和各地師范??企w育科等,普遍成立了 武術研究室,增設了武術專選項目,加強了對武術的研究和武術教育工作者的培 養(yǎng),在河北地域形成了一套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武術發(fā)展新體系。為了統(tǒng)一和完 善教材內容,提高教學質量,1961年,國家體委組織了一批武術專家,在參考了北 京、上海、武漢等體育學院原有教材的基礎上,編寫了第一部全國體育學院本科講 義《武術》,使體育院校的武術教學逐步走上了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軌道,這些專家中就包 括有李天驥、翟金生等當時活躍在河北地域的武術名人。
瀏覽1,6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