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德的概念
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 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
武德一詞最早于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現(xiàn)。武德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是個人體現(xiàn)武術倫理規(guī)范的主體,側重于個人意志的選擇,而且包含了在整個武術社會活動以及參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秩序規(guī)范。并且個人的武德只有適應社會實踐才能決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時,武德也只有在社會共識的秩序規(guī)范中,才有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對武德的正確理解,應當是武術倫理規(guī)范與習武者道德行為準則的總和。它始終應貫穿于習武者整個的練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術社會活動之中。
二、傳統(tǒng)武德的內涵
武德理論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其萌芽、形成和發(fā)展有一個歷史過程。歷史上最早的、帶有條款性的武德記載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眾、豐財。"這是對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論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會正統(tǒng)地位的儒家仁學逐漸形成了傳統(tǒng)武德的主要內容。
傳統(tǒng)武德的倫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釋家的佛性構成。武德作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現(xiàn)實質上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精神在武術領域內的體現(xiàn)。它的內容雖然隨著各個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而不斷的補充和豐富,但其本質仍表現(xiàn)為:仁、義、禮、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這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仁的核心是孝悌,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師慈徒孝、兄賢弟恭、朋親友愛。忠、恕則是為仁之方。要求習武者忠于師門。廣義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業(yè),民族和社稷,要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求及安寧、祥和。
義:義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還可以理解為“仁"是通過 “義"的環(huán)節(jié)過渡到人的道德行為?!傲x"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徑和標準,“義"在武德中還可理解為秩序、等級?!傲x者,宜也",就是習武者的言行舉止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稱。君臣父子,師徒兄弟的綱常不能亂,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倫.
禮:禮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仁義道德的節(jié)度及由此產生的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儀容。武林界對“禮"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規(guī)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體的、形式化的禮儀,直接付諸于習武者道德踐履,作為其行為的文飾?!岸Y"還直接包括制裁制度,對違背“禮"的人要給予處罰。“禮"在武德中具有實踐意義,它不但告訴習武者“應該做什么",而且還告訴其“應該怎么做",是“仁"與“義"向行為落實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智:當習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禮儀規(guī)范后,還須有自覺的道德意識,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認識“仁"、“義",并保證它的實踐。它根源于人們的是非判斷之心,其功用在于體人生,知人倫,明是非,辯善惡,只有如此才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做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俠義之人。
信,誠也",就是說做人要誠實,守信用,誠守諾言是武林的傳統(tǒng)。 言既出,駟馬難追"。實踐諾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愿犧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跡,歷代多有所聞??梢姡匦胖刂Z是武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標準又是行為實踐但“勇" 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用的舉止行為。為國為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弱濟貧等,即為“大勇"之舉,在武林中是被極力推崇和效仿的。為私利或意氣用事而逞強斗狠,則被視為“小勇",也稱做“匹夫之勇" 為武林中人所不屑。
現(xiàn)代武德注人了新的內涵,闡述如下:
三、現(xiàn)代武德的內涵
(一)樹立理想,為國爭光
理想是人們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樹理想,古人稱為“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為此,理想是每個習武者堅強的精神支柱,是實現(xiàn)人生目標和成就事業(yè)的原動力。而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經過努力奮斗才能達到。習武者的崇高理想,應該是振興中華武術,弘揚民族文化,為武術走向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和為祖國爭光而不懈努力。同時,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武術,為全民健身服務,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二)愛國愛民,見義勇為
愛國主義,是全國人民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而團結奮斗的力量源泉。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要建立起國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是當今習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決不能做出有辱國格人格的事情。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時,應奮不顧身,挺身而出。當人民的利益受到壞人損害時,應見義勇為,以正當?shù)姆佬l(wèi)保護人民群眾。當祖國受到侵犯時,更應萬眾一心為捍衛(wèi)祖國英勇奮戰(zhàn),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三)尊師愛生,團結互助
尊師重道是傳統(tǒng)美德,習武者應尊敬師長和前輩。不僅在行為舉止上要謙和禮下,恭敬從命,更應該聆聽教海,認真實踐,好學上進。珍惜師長、前輩的辛勤付出。師長、前輩應在政治上,學業(yè)上、生活上關心和愛護學生,要盡心盡責,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藝。在敬業(yè)精神上,教師更應該忠誠武術事業(yè),以身立教,為人師表,誨人不倦。學者應該熱愛事業(yè),勤學苦練,學而不厭。在人格上,師生之間是平等的,要發(fā)揚民主,不搞“家長制" 一堂"。學友之間應該團結友愛,謙虛謹慎,互相尊重?!耙晕鋾眩写杓妓?,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另外,師生都應該打破門戶之見,破除循規(guī)保守、固步自封的舊習,搞好武術界的團結,取長補短,勇于探索,共同進步。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
(四)修身養(yǎng)性,遵紀守法
武德中的修養(yǎng)主要是指個體行為,其根本樂趣又在于改變自己,以適應和維護社會秩序。它是以善之人性為起點,強調習武者正心誠意與修身養(yǎng)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身"是被認為不道德的欲望之體,“性"則是道德的“本我"。因而“身" 需要修 “性"需要“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的實質就是以“道德我"克服“欲望我"達到道德上的超越。習武者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作風,堅決抵制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和污染。當前尤其要清醒地認識和抵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影響和腐蝕。在處理事情和人際關系時,決不能見利忘義,見利棄義,唯利是圖,甚至損人利己。
遵守法紀是習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加強法制學習,增強法制觀念,從思想上提高奉公守法的自覺性,并且能夠依法辦事。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自覺維護法律的威嚴和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還應該執(zhí)行有關部門依法制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并勇于同違法亂紀的行為作斗爭,以確保各種社會活動正常開展,維護社會安定。習武者要切記任何時候不得自持武力,違法亂紀,逞強斗狠,妄自出手。要樹立習武者的良好形象。
(五)文明禮貌,舉止端正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有悠久的道德傳統(tǒng)。
武林界曾流傳著未曾學藝先識禮",學拳先習禮"的傳統(tǒng)。習武者平時的舉止要端莊大方,有禮貌。言談話語要有素養(yǎng),并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待人處處熱情誠懇,和藹可親。服飾要整潔得體。在表演競技、教學訓練、社會武術和國際武術交往等活動中,都要嚴格按照武德的行為規(guī)范進行操作,表現(xiàn)出個人立身風度,以及容端體正的尚武本色,充分反映出習武者的良好素質四、現(xiàn)代武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傳統(tǒng)武德源遠流長,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十分有益。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其中一些內容已不適應現(xiàn)今社會的需要,甚至成為武術發(fā)展的桎槁。所以,在弘揚我國古代優(yōu)秀武德的同時,應該采取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取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用的部分,摒棄過時的、糟粕的內容,建立起新的、具有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特色的新時期武德。這是武術發(fā)展的需要,也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要求?,F(xiàn)代武德內容應是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相一致,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倡新時期的武德,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要求,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服務。
瀏覽14,0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