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黃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梁二娣得 技后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xiāng)人士梁贊。在黃華寶五十壽辰 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jié)識黃華寶。黃華 寶對梁贊賞識之余,更將梁贊作為關(guān)門弟子納于門下。
梁贊(1826—1901),原名梁德榮,廣東鶴山古勞人,只 是世居佛山。是中國晚清著名武術(shù)家,人稱“詠春拳王”。
梁贊父親在佛山筷子街贊生堂經(jīng)營中醫(yī)藥材及跌打醫(yī)館, 精通岐黃醫(yī)術(shù)。梁少年時便喜愛習武。其父曾廣聘名師為他傳 授武功,涉獵甚廣,但并未令其滿意。喪父后,梁贊開始在店 中行醫(yī),深為病家稱道,人們慣稱他為“佛山贊先生”。18歲 時,梁贊先師從紅船子弟梁二娣學習南少林拳術(shù)。后梁二娣將 梁贊引薦到亦師亦友之黃華寶門下。黃華寶亦是古勞人,與贊 是同鄉(xiāng)。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后,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 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贊約于1870—1890年 在贊生堂內(nèi)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然而,梁贊并 不公開授徒,始終以行醫(yī)為業(yè),因店務(wù)纏身,他只收了幾個關(guān) 門弟子,未能廣授徒眾,所以并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能得其 真?zhèn)髡?,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梁贊 六十多歲后,兩個兒子梁壁、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經(jīng)離開佛山, 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轉(zhuǎn)讓給他人并改名杏濟 堂。梁贊退休后返回古勞。
據(jù)說梁贊返回古勞之后,閑來亦有授拳于鄉(xiāng)間小孩。
詠春拳自梁贊先祖?zhèn)魅朔鹕街两褚话俣嗄?,造就了大批?術(shù)英才。歷代傳人中不乏佼佼者,他們播下了詠春拳的種子, 門人遍及世界各地,使詠春拳這一古老拳種盛名于世界武林。 近年,海內(nèi)外不少詠春拳愛好者到佛山“尋根”,尋找名師們 的遺跡,追尋詠春拳的真諦……過去,史書記載拳師事跡甚 少,以下的人物介紹,是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和走訪名師后人綜合整 理而成。
陳華順(1849—1913),享壽64歲。順德杏壇東馬寧人, 順德出生,后居佛山,以找錢為業(yè),綽號“找錢華”。身材高 大,臂力驚人。因華公之找錢事業(yè),常經(jīng)過贊生堂,由于他知 道佛山贊先生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里偷看自學。終于在 39歲時追隨已經(jīng)62歲的贊先生學習詠春拳。贊先生去世后, 華公(于1901后)于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nèi)教授詠春拳術(shù)。然 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shù)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過手 之練習,而過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因 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士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 貴家公子,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 流傳。華公于1901—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16人。而能得 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其子陳汝錦及封門 弟子葉問。1913年陳華順中風病逝。
吳仲素(188? —195?)。其父于佛山開設(shè)缸瓦店,家境頗 為富有。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 并經(jīng)常在經(jīng)濟上資助陳。隨后(1901年后)吳父將缸瓦店交 付于陳華順,并將仲素與仲素兄小魯一同托于陳華順。為答謝 吳父,陳華順在照料二人的同時亦不惜將本門功夫悉心盡傳, 此二人便成為陳華順兩名首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此
后陳華順在鋪內(nèi)正式開始授徒。吳仲素經(jīng)數(shù)年苦練,技藝大 成,成為陳華順衣缽真?zhèn)髦耍⒋鷰熓谌谛煹苋~問。民 國初年,吳仲素在古路頭街開設(shè)武館,投其門下多是富家子 弟,如合記盲公餅東何兆初,跌打名醫(yī)李壽彭,“大益”五金 店東張升若,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當 時佛山名重一時的“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也常到其 武館受其點撥以及切磋拳技。吳仲素生平喜廣交武術(shù)界的朋 友,為朋友揮金如土,義氣甚重。晚年逝前數(shù)年,生活已是相 當拮據(jù),幸得眾多門徒合力資助維持,得以頤養(yǎng)天年。
陳汝棉(1884—1942),出生于佛山,順德籍。8歲時始 隨父親陳華順習詠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數(shù)載勤學苦 練,陳汝棉很快便有相當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陳氏 宗祠”開設(shè)醫(yī)、武館授徒兼醫(yī)治跌打傷科。因拳法出自其父, 故求技者眾多,除傳子陳家新、陳家廉外,詠春名師區(qū)康、招 就等皆出其門下。1932年后陳汝棉到廣西梧州設(shè)館,掛匾曰 “佛鎮(zhèn)陳館”,后又在貴縣廣收門徒,其拳法拳技為人稱道, 時人稱“兩廣陳汝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 58歲。
阮奇山(1887—1956),世居佛山朝觀里,其父阮寵明是 民國初年永安路從事化工顏料業(yè)的富商。阮奇山排行第五,人 稱“阮老楂”。他自小生性頑縱不羈,酷愛武術(shù),其父不惜以 重金,先后禮聘詠春武術(shù)名家郭寶全、馮少青為其兄長阮濟云 及阮奇山教授拳技,二人數(shù)載勤奮,技乃大成。尤以被后人稱 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成就為大,他天資聰穎,在研習拳 術(shù)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 挾于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生年僅 傳技于摯友張保愛徒岑能及記名弟子黃精。其傳人在世界各地 將詠春拳發(fā)揚光大,源出阮奇山一脈為數(shù)不少。1956年阮病 逝于廣州,享年69歲。
姚才(1890 —1956),祖籍寶安縣,世居普君墟安天坊, 世家弟子。其父姚九枝在黃傘巷(今福賢路)開設(shè)膏、丹、 丸、散中成藥店。姚才人稱“大力才”,其腕力驚人,能單臂 伸直將一籮谷用繩吊于手腕之上而輕易舉起。他自小好慕武 術(shù),拜阮濟云門下學詠春拳,在師父精心培養(yǎng)下,經(jīng)十載苦練 武技大成。及后,其師阮濟云往安南(越南)傳授詠春拳,他 賞識姚才是練武的好材料,故領(lǐng)姚到吳仲素武館深造,其時阮 奇山、葉問也常往吳武館請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寶全曾二 度到佛山,姚才除傳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滿、姚錫、霍超、林 瑞波、吳日明等。
葉問(1892—1972),佛山桑園葉氏家族人。葉家為佛山 望族。葉問幼時天資聰穎,然體弱多病,當年佛山詠春拳宗師 梁贊的弟子陳華順(找錢華)租用葉問家宗祠設(shè)館授徒,葉問 因年幼體弱,便有幸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shù)。而華公以 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jīng)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xié) 助,常與葉問過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 進??上A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xù)教導葉問 及其子汝錦。1913年陳華順中風病逝。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 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15。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 港就讀于圣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 生之子梁壁,并隨梁壁修練詠春拳術(shù),盡得其學,且技更大 進。1949年,57歲的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后二十多 年里,他先后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 村、通菜街等地設(shè)館授徒。葉問在社會上和武術(shù)界很有威望, 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1971年, 葉問弟子成立了“詠春體育會”,集教授、研究、交流詠春拳 術(shù)為一體,并以此為中心,將詠春的種子傳播至世界。經(jīng)二十 余年的苦心經(jīng)營,葉氏門下高徒輩出,特別是憑著非凡的中國 功夫揚威世界的李小龍。
張保(1899—1956),原籍四會鄧村,世居佛山。早年曾 師從中山縣一出家人習武,后隨佛山詠春拳師韋玉笙習拳兼學 跌打正骨術(shù)。張保從業(yè)于佛山天海茶樓點心部,任點心師傅兼 茶居行“會義”館武術(shù)教頭,常在“會義”館、先鋒古道“洪 圣廟”及居家中傳授詠春拳技。張與阮奇山為摯友,二人每有 閑暇便切磋拳術(shù),技藝日臻神化,成為一代名師。在眾多的弟 子中,得意門徒有岑能、黃吉泉、梁德源等。1956年張保因 病逝世。
黎葉篪(1901 —1968),原籍南海小塘,父輩落籍佛山。 其父親在佛山經(jīng)營油糖粉面、火水、故衣,家財頗豐,宅第在 朝陽街。黎自幼體弱,早期曾師從陸蘭官學藝,13歲拜陳華 順之徒雷汝濟學詠春拳以防身強身,又隨師學習跌打醫(yī)術(shù)。經(jīng) 三十多年刻苦練習,拳技日漸精湛,40歲開始授徒,門徒有 勞華、勞煊、揚德、許三珠、霍潤芝等。黎為人寬厚,武德純 良,過去學詠春拳者大多為富家子弟,而其所授之徒多為搬 運、打棉胎的普通工人,他待徒如子,授拳從不收分文;他善 收藏古董,不少英、日商人欲向他購買出境均不允,并于 1956年向市博物館無償捐贈了珍貴文物3件;新中國成立后 在市二運公司工作期間,看到搬運工人常扭傷手腳,他獻出雷 汝濟秘傳跌打藥方,并自制“刀傷散”散發(fā)給南海小塘故鄉(xiāng)的 農(nóng)民兄弟;土改前夕,將南莊田畝產(chǎn)業(yè)悉數(shù)獻出。
招就(1902—1968),南??h朗邊鄉(xiāng)人,富家弟子。少年 在西便巷師從詠春拳名師陳汝棉習拳,抗日戰(zhàn)爭后在筷子里 “眾義”館任主教,后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shè)館授徒,兩地門徒 計有一百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區(qū)康、招允、梁日星、朱國 現(xiàn)等。招就平生癡愛習武,由于生活無憂,全部精力、時間皆 用于練武授徒,除潛心研習詠春拳、刀、棍、樁法外,還熟習 五節(jié)鞭、七節(jié)鞭、齊眉棍、單刀、雙锏等多種器械。一次在中 山八區(qū)演示棍法,鐵棍重達70斤,而招就舞來出神人化,呼 呼生風,令在場觀
眾目瞪口呆,嘆為觀止,表演結(jié)束后,百多 位漁民、農(nóng)民觀眾隨即拜其為師,一時傳為佳話。招就1968 年病逝于佛山。
彭南(1911—1995),祖籍花縣,世居佛山,因右臉有巴 掌大黑痣,人稱“黑面南”。13歲習武,跟從的師父有甘珠、 梁世蘇、伍文龍等。36歲時隨詠春名師招就習技,后又虛心 請教于詠春拳師黎葉篪,并盡得其真?zhèn)鳌F渚康奈渌囋谥榻?三角洲一帶享有聲譽。晚年熱心于佛山的精武事業(yè),積極參與 對佛山武術(shù)的挖掘,整理出詠春拳的拳譜、木人樁譜等,為后 人留下珍貴的武術(shù)資料。1994年榮獲“廣東武林百杰”稱號, 門徒有彭樹松、彭樹藻、陳樹藤、邱隆興、倫伙、韓廣玖、 甘家康等。
岑能(1926 —2002),出生于秘魯,5歲時其父在秘魯病 逝后,應祖母之命返回故鄉(xiāng)南海深村鄉(xiāng)仁和村。12歲時家道 中落,經(jīng)人介紹到佛山天海茶樓點心部當雜工,因工作勤快, 深得點心師傅、詠春拳師張保器重并收其為徒弟,授以詠春拳 技,又推薦岑隨韋玉竹學習醫(yī)術(shù)。岑習武刻苦,悟性頗高,為 張保摯友阮奇山所賞識,張保力薦岑能于阮門下,阮將自身武 技悉數(shù)盡傳。岑能將二位師父長處融為一體,年紀雖輕,然武 功精湛,18歲時在深村鄉(xiāng)已是名聲大噪。1948年因生活所需 到廣州謀生,在廣州大德路開設(shè)醫(yī)武館,主教多年,桃李甚
多。其醫(yī)館主治跌打傷科,因醫(yī)術(shù)高明每能妙手回春。1984 年代表省體委參加全國民間武術(shù)匯演表演詠春木人樁,名揚 京華,飲譽神州,國內(nèi)外前來求學者極一時之盛。1989年岑 能在廣州成立“岑能詠春拳會”,如今,廣州地區(qū)習此拳者數(shù) 萬人,岑能生前也常年應邀到美國、澳洲、秘魯?shù)鹊厥谡n、 授拳。
李小龍(1940—1973),祖籍佛山。原名振藩,粵劇名家 李海泉之子。幼年因體弱而拜名師葉問習詠春拳術(shù),18歲往 美國留學,畢業(yè)后在美國西雅圖開設(shè)“振藩國術(shù)館”傳授中國 武術(shù)。期間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擊精華,創(chuàng)截拳道。1971 年返港從事影視業(yè)工作,拍攝了多部轟動世界影壇的中國功夫 片,從此中國武術(shù)名揚世界。其本人也被譽為“功夫之王”, 他早年所習的佛山詠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1973 年在港突然逝世,年僅33歲。
如今,詠春拳已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拳 種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設(shè)有詠春拳館,世 界上有數(shù)百萬人在學習詠春拳,每年都有數(shù)十萬詠春拳愛好者 前往香港、佛山參觀尋祖,探求詠春之真諳。
瀏覽9,941次